退休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並不是結束。 各國皆以社會參與為思考重點, 讓長者以傳遞人生經驗,為社會服務,使「老有所用」!
樂齡學習中南區輔導團 撰稿人:周芩伃、黃兆萱
社會貢獻、老有所用、勞動參與
對於「老」與「高齡」的認知,只停留在負面的印象,不僅低估了高齡者對家庭及社會的正向貢獻,也會間接限縮部分高齡者個人社會參與和生活型態。即使生理年齡被視為「高齡」,也不代表其生活自主能力會急速下滑。隨著國民整體健康壽命之提升,許多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良好」,有健康的身體及充裕的時間,退休後仍有意願從事體力範圍內能負荷的社會活動。
Cohen(2001)所提出的「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與日本「創齡」所要傳達的意涵,藉由正面的角度去思索人生課題,透過富有創造力的活動,不讓年齡限制個人的生活與發展,開創高齡者的第二人生,讓高齡者能成為社會的新資源。「高齡人力資源的運用」已是各國未來推動高齡者就業的重點,美國米爾肯研究院的高齡化未來中心(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讓年長者過著有目標、有意義、有生產性的生活,為晚年帶來新的生命意義;美國安可組織(Encore.org)則透過媒合平台,協助即將退休的專業人士轉入非營利機構,利用人生下半場從事社會創新,繼續傳承工作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韓國「50+人才復興計劃」,設立「50+基金會」並領導各區的「50+學校」和「50+中心」,幫助中高齡者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並提供中高齡者社交空間,達成社會參與的目的。
除了參與勞動市場外,透過「時間銀行」(Time Bank,1980)的社會服務,強調不用傳統貨幣來衡量或交換人力時間投入的價值,藉由「樂齡服務高齡」的方式,除了能開發社區裡的人力資源,亦可協助熟齡族群重建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台灣「瘋桌遊創新教育學院」長期推動「熟齡桌遊指導員」的培訓,「熟齡桌遊指導員」在照護機構陪伴高齡者,讓護理人員、社工能有機會稍作喘息。這些長期參與培訓的工作者,在授課中強調訓練手眼協調、認知思考、記憶、專注、反應力,達到融入腦部活動、身體運動、人際互動等預防健康老化目的。在出門授課、服務的同時,除了可以交朋友還可以幫助活動大腦,進而預防失智和舒緩憂鬱,不只可以助人同時又可以自助。我國369所樂齡學習中心除了讓高齡者學習面對及因應老年的生活與培養興趣的課程,讓學員擁有充實的人生規劃及終身學習的觀念,全國樂齡學習中心更預定於今年(109年)推動1437個社團,鼓勵樂齡長者在學習後成立的樂齡學習社團,讓「樂齡」服務「高齡」,讓年齡相仿的樂齡者有共同生命經驗,讓高齡者有服務貢獻的動力,更可以扭轉主流社會對於老年的想像與認知,進而提升高齡者對於社會的價值。
藉由社會參與的方式,退休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並不是結束,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歲月的長久,如果可以透過傳遞人生經驗,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不論是強化個人的興趣擔任導覽員;或是運用個人專業成為諮詢顧問及各領域的志工老師;甚至是開創出新的職涯道路,都能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縱使即將邁入老年,也能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尊嚴。
資料來源:
1. 揚生慈善基金會(2018)。高齡生活實踐:活躍老化的全球趨勢。
2.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 (2020)。樂齡學習有活力、村里拓點大躍進。
3. 瘋桌遊創新教育學院
圖片來源:freepik、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文章來源: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Retirement?side_nav=ContentRetirement1_2&load_url=RetirementInfoMore?retirementInfoViewModels.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