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話都說:祝您呷百二! 但您有真的想過退休後十幾年的時間 獨自待在家無所事事的寂寞有多讓人難受嗎?長壽究竟是福還是禍?
樂齡學習中南區輔導團
面對世界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人們開始有較長的時間享受人生,並追求自我實現。惟此延長的生命,對於長者而言,難稱高枕無憂。
今日社會早已高度資訊化,不僅帶來城鄉差距、社會變遷,年輕一代更尋求新的自我認定與角色定位,而對傳統世代敬老、孝親、承歡膝下、奉養的觀念及責任感日漸淡泊;加上長者因退休社交減少,生理活動力及精神動力降低,許多長者退休後仍可擁有二十年的歲月,在這漫長而悠閒的日子,若不能調適自己生理、精神的自然衰老、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經濟資源的減少、人際關係的疏離等困境,則在「長壽」的同時, 亦需要忍受孤寂、貧病、社會隔離…等負面影響。而提供長者社會參與的機會,如參與志工服務工作、終身學習教育、休閒活動…等,則能協助老人建立自我認知社會角色及社會關係 (Millar, 1965; Bull, 2005) 。
仁醫劉啟群,雖從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卻義無反顧成立路竹會,十幾年來,無論風雨險阻,義診從不間斷。誠如其所言:
「我永遠難忘小時候從美軍手中拿到巧克力的快樂心情,糖果、筆對美軍而言是小東西,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難得的禮物...現在,我以醫療幫助其他國家的孩子,或許有一天哪個孩子長大了,想起這件往事,也會去幫助別人。」
「只有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還將其做得很好的人,才能算是偉大;而我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歡的、也熱衷的,所以一點都不偉大,因為我已經得到了我所渴望的感動與成就感。」
透過義診的進行,劉啟群醫師可說是得到了滿滿的社會參與以及與之相伴的成就感,即便生理年齡漸長,心理卻愈發滿足與感動。即便人口高齡化、即便社會變遷劇烈,但他所得到的是永遠不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的。這也是參與貢獻服務課程對於中高齡長者的重要性,不僅回饋社會,助人更是助己。
研究指出,參與貢獻服務課程既可以透過共同學習認識朋友,更可在貢獻服務過程中拓展社會網絡,也可以透過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繼而得以交換生活經驗。學習亦有助於促進個人知能、態度和價值觀的改變,而且學習會因經驗的累積,使個人在行為表現或潛能上產生一種持久改變的歷程(黃富順,2004)。由此可印證,成功老化的長者,他的生活態度其實就是 「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態度。而研究亦發現,受試者學習動機越高,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 反之學習動機越低,其對生活滿意度也越低。透過貢獻服務課程的設計,搭配透過有組織、計畫的服務活動,使長者藉由服務他人的過程,應用所學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也讓自己獲得成長與改變過程中的經驗,既是學習,也是服務,這也有效影響長者生活滿意程度。
貢獻服務課程,是長者永續學習並參與社會貢獻一個上佳的管道,而參與這樣的課程,不僅對社會增添一抹美好動人的色彩,更使自己學習的腳步不停歇,邁向成功老化,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充實。
樂齡學習中南區輔導團
參考資料:
李瑞金(2010)。活力老化—銀髮族的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
吳雅茹(2018)。高齡者參與貢獻服務課程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碩博士論文網。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人風雲錄
圖片來源:教育部樂齡學習網(canva自製)
文章來源: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Retirement?side_nav=ContentRetirement1_2&load_url=RetirementInfoMore?retirementInfoViewModels.id=94